系列文章合集:IoT Power PC 端技术总结
这一节大致记录一下软件上的波形是如何展示的,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展示
高分辨率下的波形
当分辨率足够高时,设备抓到的波形必定会有较大的波动起伏,就类似于下面这样
直接这样展示也很正确,但是不要忘记,我们使用的是一秒钟一万个点的数据,实际给用户展示的话,波形就会像是这样:
数据全部堆在一起,看不出其中的具体细节。
这种点的特征就很像某个设备,就是示波器。我们可以参考看一下示波器是如何处理的:
上下两组波形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区别:按颜色表示数据密度,可以更清晰的看出数据的实际趋势。
所以在实际的软件中,我采取了一种折衷的渲染思路:完整的波形作为浅色展示在图像中,以便用户更清晰地看出极值;中间的曲线使用平均电流来展示,以便用户更好地分析电流的实际趋势。
大量数据波形的渲染
解决了渲染方式的问题,又有一个新的问题:如何渲染超大量的数据,并且保证不失真?
现在可以计算一个极限情况:
假设用户连续抓取了20小时,那么实际点的数据就为20*3600*10000=7.2亿
显然,我们不可能一次性渲染7亿数据(以后的电脑也许可以,谁知道呢),并且保证10fps的底线刷新率
为了渲染这些数据,我们需要用一套比较巧妙地方法来实现数据的渲染。
波形界面,展示一组假数据
为了保证渲染步骤不会成为瓶颈,我定义了如下设定:
- 波形显示区域,始终只渲染用户选定的区域,其他区域不渲染
- 渲染区域的点,数量固定为2000个(x坐标点)
- 根据用户的选定操作,动态操作这2000个点,渲染对应的波形
- 让用户察觉不出来,2000个点渲染的结果要符合正常人的直觉
当然,这2000个点如何计算出来,也是一项技术活。
抽样≠失真
上一小节我定义了使用2000个点来渲染实际数据的方法,也就是说举一个下面的例子
比如我们实际上在画面内有2000_000个点,那么:
- 波形展示界面的2000个点,每个点实际代表了1000个点的数据
- 需要展示每个1000个点的最大值、最小值、平均值,画在波形图中
- 展示的值要符合真实的数据
但是我们会发现,即使使用了2000点,我们仍然需要遍历所有数据,来算出需要渲染的数据。这样对于我们的性能没有什么实际帮助。那么需要如何优化呢?抽样肯定是不行的,会丢失大量的极值数据,甚至可能使得最终求出的数据失真。
实际软件是这样处理的:
代码使用了n级的缓存数据,根据用户当前使用的缩放倍数,动态选择对应的缓存数据层。这样就可以完美实现2000点数据的准确抽样,并且确保即使在数亿数据点时,也可以极快得求出当前需要展示的数据值。该方法仅使得内存占用多了不到20%,但换来了巨大的性能提升,这是十分值得的。
总结
通过上述的各种优化措施,客户端成功地在较低的CPU占用下,流畅渲染出准确的波形数据,这为用户跟手的操作提供了性能基础。
下一小节,会简单讲解用户的鼠标操作是如何处理的。
转载保留版权:晨旭的博客 » 《IoT Power PC 端技术总结 – 5 电流波形展示》如果喜欢可以: 点击右侧上方的邮件订阅,订阅本站